中国有一句成语“强弩之末”,它的意思是,即便是最具威力的弩箭,当射程达到极限时,其强大的威力已经开始衰减,几乎没有了任何威胁。与古代的弓弩相比,现代战争中的导弹和炮弹同样受限于射程。例如,现代战斗机所携带的中近程及超视距空对空导弹,均根据射程和作战界限描绘出理论上的“不可逃逸区”。一旦进入这一“不可逃逸区”,若被火控雷达锁定,敌方战机几乎无法逃脱被空对空导弹击中的命运。
然而,若战斗机飞出了空对空导弹的理论射程范围,那么情况就变得如同前述的“强弩之末”,敌方导弹的威胁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虽然这个理论在绝大多数现代空战中都成立,印度空军却因这一错误估计而付出了惨重代价。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曝光,印度空军在5月初的印巴空战中“被击落了5架战斗机”的事件得以确认。印度的军事官员们也不再选择隐瞒,承认造成5.7空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错误评估了PL-15E导弹的射程,他们错误地认为该导弹的射程仅为150公里。
展开剩余61%这意味着,印度空军对中国霹雳-15E空空导弹的数据了解程度仅仅停留在国际航展上的展示说明层面。实际上,中国对外发布的霹雳-15E空空导弹的出口说明书中标明的最大射程是“超过145公里”,这一表述其实暗示着其射程还有一定冗余。然而根据设计惯例,这个冗余的射程通常是极其有限的,似乎也不会形成多大的威胁。因此,在5月7日,印度军方的战斗机在起飞后,自认为已经处于PL-15E导弹无法打击的安全空域,没想到PL-15E的冗余射程竟然超过50公里,这让他们大吃一惊。
然而,误判PL-15E空空导弹射程并非导致印度空军三架阵风战斗机被歼-10CE意外击落的唯一原因。英国路透社的分析指出,阵风战斗机的雷达警告接收器(RWR)未能报警,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。英国媒体提到,歼-10C战斗机及PL-15E导弹的AESA引导头凭借其频率捷变的能力成功欺骗了法国的电子战系统,使其无法持续有效地追踪和分析信号,从而误判为没有接收到雷达火控的照射,因此没有触发RWR报警。结果,只是在战机即将被击中的前一刻,红外告警才触发,印方此时仅有几秒钟的时间来发射干扰弹并进行机动躲避,但显然这些措施已为时已晚。
此前,阵风战斗机的制造商法国达索公司曾试图为自己辩解,承认在印巴空战当天有一架“阵风”战机因故障坠毁。然而,如今这层遮羞布已经被英国媒体路透社揭开,阵风战斗机被击落的事实毫无疑问,这完全是因为法国达索公司的技术水平不及对手。现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,笔者真心劝告印度军方与法国军工,唯有正视失败与差距,才能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