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热问计划#咱们国家在4月份把美债又减了82亿美元。回头看这几年,中国手里的美债一直都是上上下下的。2013年那会儿,持有量一度冲上1.3万亿美元巅峰。后来风向变了,开始慢慢出手。2025年3月的时候,减持了189亿美元,库存掉到7654亿美元,直接从美国的第二大债权人退到第三,让英国用7793亿美元的持仓赶超了。紧接着4月,继续甩掉82亿美元,剩下的只有7572亿美元,把近16年以来的新低纪录给刷新了。自2022年4月开始,中国持有美债的数额就老低于1万亿美元,减持这条路算是走得挺决绝的。具体来看,2022年、2023年和2024年分别少了1732亿、508亿和573亿美元的美国国债。
美国一年花的钱总是比挣得多,财政赤字问题已经很棘手。债务上限的事也是三天两头就翻出来,国会为了怎么调高这上限,各种争吵没停过。穆迪在2025年5月,把美国主权评级从Aaa降到Aa1,等于是对美国还债能力打了个大问号。这样一来,美国国债的信用直接缩水,许多投资人开始动摇,觉得美债没以前香了。
美国曾经有把金融资产跟政治挂钩的做法,比如说冻结了俄罗斯的外汇储备。很多国家一看这架势,心里多少有些慌,担心美债哪天也成了美国手里的牌。中国手上美债挺多的,为了防备出现跟俄罗斯类似的糟心事儿,减少点美债算是给咱们底下垫点安全垫,把一些资金抽出来,就能把可能的损失压下来。
这几年美元的信誉算是大打折扣了。美国老是搞宽松政策,钞票印得不要太多,弄得美元四处流窜。再加上他们国家的债务压得不轻,大家都不太放心它还有没有能力还钱,美债的性价比越来越让人发愁。以前大家觉得买美债准没错,现在心里头都有点打鼓。中国这会减持美债,主要也是想着分摊点风险嘛,不能全把家底押在美元资产上。
咱们国家经济越来越硬气,人民币也渐渐往国际舞台上走,不像以前那么局限。持有美债多了,多少有点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的意思,分开点更踏实。现在大家都在用人民币结算做生意,钱用了更灵活。甩手一些美债,把省下来的钱投到咱自己看中的地方,不光能把主动权攥紧些,还能在全球金融圈说话更有底气。
中国一直是美债的大买家,要是减持美债,市场上的美债数量就会变多,相应的买家少了些。按照市场这套玩法,东西越多,抢的人少,价格自然就往下掉。价格一落,收益率就蹭蹭涨,到时候美债市场的平衡就容易被打破。投资者见势不妙,也会犹豫要不要继续持有美债,整个市场可能因此更容易起伏不定。
美债收益率一旦往上走,美国政府可得头疼了。平时美方需要不停发新债来还老债,收益率涨了,融资那成本自然水涨船高。打个比方,以前借100美元利息只要付3美元,现在可能得掏5美元甚至更高,这情况和咱们贷款利率往上加时一个道理,还钱负担也跟着重起来。本身美国政府账上就有赤字,借钱成本再加码,财政压力就更难受了。
融资成本要是涨上去了,美国经济哪有啥地方不受影响。企业那边,贷款贵了,投资劲头自然削减,原本准备上的一些项目一看账单,不划算,干脆就搁那儿不动了。老百姓买房、买车,贷款利率一高,月供压力大了,买的心气儿也没那么足。投资和消费这俩发动机都慢下来了,美国经济增速怕是就要打折,搞不好还会掉进经济下行的坑里头。
美债市场在美国金融圈里的地位举足轻重,要是风浪一大,影响可就不小。像银行这些金融机构,手里揣着一大把美债,美债价格一低,账面上的资产也跟着缩水。投资人要是心里犯嘀咕,怕金融机构不安全,就把钱搬到别处去,选些更靠谱的资产。搞不好,还会让资产泡沫“啪”地一下破了,像股市、房市,钱一撤,价格掉得厉害,后头少不了一串连锁反应。
美元老早是全球大家伙手里的“存钱罐”,也撑起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圈子里的份量。如今,美国背着一堆债务,美元的信誉叫人打起了问号,“全球储备货币”这顶帽子也有点松动。各地不少国家开始琢磨着怎么不用美元,国际结算的时候,干脆拿自家钱或者别国的钱凑合着来。中国减少手头美债,这事儿其实正好赶上这股“去美元化”的潮流。倘若哪天美元真不再是国际市场上的头牌货币,美国的话语权也会往下掉,在全世界面前发号施令的本事自然没那么吃香了。
中国最近减持了美债,这背后其实就是中美在金融上的较量进一步升级,对美国的债务压力和金融霸权也算是直接表态。后头两国在金融上势必要继续掰掰手腕,美国能不能把自家的债务问题整明白,金融体系会不会稳住,全球都盯着呢。说到底,中国还会根据自家利益和国际局势灵活调整金融策略,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不出啥岔子。
配资门户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