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的金融数据出来后,一个变化格外清晰:居民存款在减少,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却大幅增加。这个信号不是偶然的,它说明资金的实际动向,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。居民部门不再把钱优先投向房产,而是选择留在金融市场里流转。
过去几年,很多人习惯性认为,只要居民存款还在增长,楼市就有潜在支撑。这种看法建立在一个前提上:居民有了钱,下一步自然会买房。但现实已经打破了这个逻辑。2022年以来,房价调整带来的资产缩水,让许多家庭意识到,把大部分财富压在一套房子上,并不等于安全。相反,它意味着风险高度集中。
更重要的是,购房所需的杠杆模式正在被重新审视。过去靠加按揭、换大房实现资产增值的方式,在多数城市已难以为继。一旦房价不再单边上涨,高额负债反而成为负担。人们开始警惕长期、大额的固定支出,更倾向于保持资金的灵活性。
与此同时,金融市场的可及性显著提升。买基金、买国债、炒股,这些过去被认为复杂或高门槛的行为,现在操作起来非常简便。尤其是银行理财净值化之后,大量低风险偏好的资金自然流向债市,一度把长期国债收益率压到1.8%以下,迫使央行干预。而当股市出现回暖迹象,资金又迅速转向证券账户。7月居民存款减少超万亿元,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银证转账进入股市。
这一系列动作背后,是资产配置逻辑的根本转变。居民不再追求单一资产的绝对持有,而是更看重流动性、可分割性和变现效率。金融资产的这些特性,恰好满足了当前的避险与灵活需求。相比之下,房产的低流动性、高交易成本和持有成本,使其在比较中处于劣势。
即便利率持续走低,也不再必然推动资金进入楼市。低利率环境下,人们确实需要寻找更高回报,但首选已是各类金融产品,而不是房产。这种转变不是短期波动,而是结构性的调整。
国际经验显示,居民家庭资产中房地产占比通常在40%左右。中国曾长期维持在60%至70%,现在正经历向常态回归的过程。这个过程既通过房价调整实现,也通过金融资产配置增加完成。两者共同作用,改变着家庭资产负债表的结构。
楼市的“深度调整”因此不是暂时现象,而是资产再平衡的必然结果。未来市场或许会有局部反弹,但整体需求基础已经不同。居民的钱去哪儿了?它们没有消失,只是不再流向从前的方向。
配资门户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