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过那种时刻?一切都在你掌控下,气氛酝酿得恰到好处,台下观众恨不得提前站起来鼓掌,可偏偏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你稳了、稳赢的那个瞬间,剧情来了个大反转,结局精彩得让人倒吸一口凉气——对,就是那种“以为人生到达巅峰,结果才刚刚开始跌落”的感觉。
这不,国际乒联WTT常规挑战赛萨格勒布站上的徐瑛彬就是这么一位“剧情制造者”。
还记得中国乒乓男队近年那种降维打击的统治力吧?
就像我们日常看到的那句网络名梗:国乒不输,世界不安。
但这场比赛,偏就让球迷们品尝了一把什么叫“天无绝人之路——只是这次被逆转的,是我们的大好青年”。
说巧不巧,这场对决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悬念,甚至说有点“心跳加速小游戏”的味道。
比赛前,其实不少人还是很看好徐瑛彬的。
毕竟人家当年可是被国乒内部称为“神经刀”的存在,状态好时谁都能砍,说不定哪天还真能把所谓主力一锅端。
你看战绩表,樊振东、林高远、梁靖崑、王楚钦……哪个不是大名鼎鼎的主力猛将?徐瑛彬能赢过他们,绝对不是纸上谈兵。
再说了,这次国乒一线主力集体请假休养,二线三线的小伙子们上前线刷经验,明眼人都觉得这些“练兵”的比赛嘛,总归希望小将们扛起民族大旗,至少别让国外球员太跳。
话虽这么说,实际情况却难掩现实里的跌宕。
徐瑛彬的比赛状态?怎么说呢,用网络词汇讲——“有点炸裂,又有点迷糊。”
资格赛那一轮,对上德国小将孟繁博,打了个五局苦战才半崩不破,惊险捞到正赛门票,观众大气都不敢喘,但终归是赢下来了。
正赛刚开盘,碰上日本老熟人张本智和,说他“宿敌”不为过,毕竟每次中国队跟张本交手,那气氛都像在走钢丝——俗话说,国乒输谁不能轻易输日本,更不能输给张本智和。
谁知道,开场竟然是一出“小高潮”。
首局拉锯,比分一路咬到了16:14,徐瑛彬先下一城。
第二局呢,效率提升,11:8再拿一分。
此时气氛啥样?
弹幕全是“稳了”“对面没脾气”“今晚早点睡觉都来得及”。
可没想到,后面直接给所有期待“提前锁定胜局”的人兜头泼了一盆冷水。
张本智和那家伙,真不愧是又皮又倔的日式小钢炮。
连扳三局,比分分别定格在11:6、11:5、11:6。
场上气氛一秒钟,热情跌到谷底——就像电子游戏开局大招满分,结尾却连续“miss”。
对面的球迷都在高呼“逆转DNA”,咱们这边一时也只剩下屏幕前的沉默。
讲道理,乒乓球你大比分领先其实压力反而更大,对手背水一战,反而没什么可输的,不来点爆点都不好意思交作业了。
谁还敢小瞧赛场上的心理战?
说到张本智和,说真格的,国乒这几年来几乎被这家伙研究透了(而且,人家还是头号种子)。
没了马龙、樊振东这些带头大哥坐镇,小兄弟们就难免有几分生疏。
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,这时候拼的已不是“谁手感更好”,多半是在角落里斗心眼、脑子转得快的才站到最后。
尤其是在2:0这种领先局面下,谁都想早点结束比赛,结果心越急,手越软。
输球那刻,想不服气都难。
一边是对手松绑后放开手脚大干一场,另一边却是咱们自家小将两眼发懵、节奏全乱套,这是技术问题吗?
更多其实就是心理扛度和临场脱困的能力还差口气。
不是说徐瑛彬没打出水平,单看前两局,无论线路调度还是正反手对抗都很见功底,就是后面遇到压力没能顶住。
张本智和抓住机会连下三城,把中国球迷的热烈希望“啪”地一个闪现拦腰折断。
大伙儿的弹幕从“加油!”变成“哎,早该看出来的,太急了。”
说句实在的,球迷的情绪变化就跟电视剧追剧一般,高潮迭起,最后被编剧一个反转套路进坑。
那么话说回来,这样的失利是偶然吗?
先瞅一眼整体赛况。
不只是徐瑛彬,徐海东、袁励岑、向鹏同样没能过关。
尤其是向鹏,男单二号种子,直接一轮游,咱就说有点“刀枪不入也有翻车的一天”。
乒坛江湖从来不缺逆袭与爆冷,每次国乒名将阴沟翻船,都会引发全国范围小规模唏嘘。
但他们这批青训力量,怎么老是要折在关键场面呢?
说到底,这既有个人能力的问题,也不失为大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小小裁剪。
现在的国际局势其实也挺考究——隔壁日本、韩国、德国几个国家正磨刀霍霍来抢C位。
赛场上你落个低潮,对手马上毫不留情踩进来。
谁还记得上一场资格赛?徐瑛彬3:2拼下德国选手,法国小将同样熬到五局才艰难上岸,日本那一位淘汰了韩国选手,局局比分咬得紧,大家都拿出了保命的力气。
高手过招没什么侥幸,大多数时候,都拼谁能把握最后一挣破局线的气口。
徐瑛彬今年的表现说惊艳吧,也谈不上,少了主力老大哥的庇护,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一下子就被放大镜照射出来。
主场没了气场,出门比赛缺了根线,偶尔心态滑坡也是难以避免的现实。
不过,有意思的是,这届挑战赛男单项目上,不止中国队有狗血桥段,法国、意大利、德国、日本、韩国的选手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,逆转、绝杀、五局大战几乎场场见。
比如法国利奥3:2淘汰中国香港选手何钧杰,日本全国冠军及川瑞基3:2扳走韩国老将朴康贤,德国两将也在五五开局中不断翻盘。
大家可以说都在拼命给球迷制造惊吓和惊喜,分分钟上演“这剧本我不信你敢写”。
而这场徐瑛彬被逆转,也扯出了一个老问题:国乒的后备力量到底够不够硬核?
或者换句话说,中国乒乓的青训体系,能不能真正撑起“大魔王”那块牌子?
老一辈淡出,年轻人上来,听上去过渡无缝,实际上却暗流涌动。
那些“练兵赛”其实是最容易暴露短板的地方,压力测试一来,有人站稳脚跟,有人迷失自我。
这也难怪球迷群体间一直自带焦虑:“世界乒坛变天了?国乒还能守得住吗?”
有时我都想,这种“稳才是常态,输一场是天崩地裂”的标准,其实某种意义上也给了这些年轻小将们太大的心理负担。
但换个角度讲,没有逆境,哪来的成长?
胜败本就兵家常事,是吧?
熬过了“被逆转”的阵痛,谁还能说下次不会横扫千军?
说到这里,也不能不提同样出彩的吴晙诚。
这位韩国宿将吴尚垠的公子哥,面对意大利对手,先输一局后硬是连下三城,完成逆转刷脸大戏。
赛场就是这样,上一局你以为是“人生巅峰”,下一刻就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。
大多数新星都是从泥潭中爬出来的,真正的冠军,都是在苦吞辛酸以后还能笑着站起来。
徐瑛彬这场被逆转,有人说是心态问题,有人谈经验不足,也有人自信地喊“以后肯定能赢回来”。
真真假假,谁都说不准,但只要还敢扛着国旗出去拼,我们就还有期待。
复盘完这出“大逆转”,回头看看中国乒乓球的底气,似乎也没什么可怕的。
失利固然痛,毕竟“神不能天天下凡”,人人都想当大魔王的年代,偶尔有惊有险未必不是好事。
那些年马龙、张继科、王励勤们不也是一路摔打,才守住江山?
年轻一代既然已有爆发力,差的无非是最终把握情绪、扛住压力的最后一口气。
天才易有,硬核难求,这世界上最难的是,能在所有人都以为你要赢的时候,熬住不松懈,不走神,不掉队。
输了一场球,是成长的必须;被逆转一次,是人生的调味料。
只有经历过“稳中爆冷门”的现实,才能明白自己还有哪些路没走,哪些坎得越过去。
对咱们的国乒小将们来说,这不过是一个章节而已。
下一本书,他们依然有资格去改写剧情。
还是那句话,世界变了,但中国乒乓的基因里,向来就有“重新崛起”的密码。
咱在这等着,看下一场大戏谁能逆天改命。
你觉得,未来谁会成为国乒下一个不倒的“精神大魔王”?你又怎么看这场逆转,想不想投票押宝?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!
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、文明的社会风尚,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。
配资门户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